奉献之歌: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高潮

三、学习标兵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1:43

●小学生翁斌充满敬意地说:“今天,我了解了孔繁森的事迹,并永远记住了他。他是清贫的,同时也是最富有的……”

●参加抢救李润五的医学专家说:“像李市长那样边吸氧边工作,在我几十年看病的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吴天祥不顾人们的阻挡,抢先跳入粪坑。他先用脚捣,可是堵塞物紧紧地塞住管道口,怎么捣也捣不开。他接过高压水枪,用力往里面喷……

● 学习标兵

全国人民积极学习孔繁森

中央发出学习孔繁森的号召以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

许多单位都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前往孔繁森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缅怀孔繁森的事迹,学习孔繁森的精神,从而使全体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

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许多干部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孔繁森的塑像,并依次参观了“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6大部分的展览,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孔繁森两次进西藏、全心全意为藏族同胞服务的感人事迹,观看记录孔繁森同志工作和生活的珍贵照片和遗物。

通过学习,不少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向孔繁森学习,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好干部。

有的干部说:“孔繁森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净化和洗礼……”

有的干部说:“今后,我一定要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牢记党的宗旨,爱党爱民、无私奉献……”

干部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深入扎实地学习孔繁森无私奉献的精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学习孔繁森的过程中,不少人都主动讲述自己学习孔繁森的心得与体会。

中北大学的一名女研究生在《学习孔繁森事迹心得》一文中写道:

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全党同志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不息。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努力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孔繁森同志心里总是牵挂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这名女研究生还说:“孔繁森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当用来对照一下自己……”

一名大学生在《学习孔繁森,做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文章中写道:

假期,我们生物践行者参观孔繁森纪念馆,看完那些感人图片展,我感慨万千……

孔繁森那些不平凡的事迹,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经得起考验,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做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小学生翁斌在《学习孔繁森,做守法小公民》这篇作文中写道: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和教育。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到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工作,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自治区领导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领导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他不像有的干部,为了有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老要组织调动工作,从条件艰苦的农村调入城市,从福利待遇差的单位调到待遇好的单位。我想:“这些人应该学习孔繁森,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对……

翁斌说:“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孔繁森是个勤政廉洁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我自己也是一名班干部,却没有以身作则,平时很少去关心班上的同学,我的所作所为与孔繁森相比是多么渺小啊!”

最后,翁斌充满敬意地说:

今天,我了解了孔繁森的事迹,并永远记住了他。他是清贫的,同时也是最富有的,他拥有人世间最美的心灵,最丰富的感情……

一尘不染的好市长李润五

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在得知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以后,对孔繁森十分敬佩,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戴。

虽然李润五逝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人们却依然在充满深情地谈论他。

北京市政府传达室的工作人员诚恳地说:“江总书记对润五同志的评价太好了。别看他是一个市长,但却是我们中的一员。”

李润五生前的邻里亲朋、司机秘书以及他的部下同事,在谈起李润五的先进事迹时,神情都十分激动。

东城区华丰胡同27号,是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内住着普通居民海朝绪一家人。每逢下雨天,海朝绪家的屋顶就漏雨。一下雨,全家人就只好用锅、碗、瓢、盆接屋顶漏下来的雨水。

当时担任东城区区长的李润五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立刻亲自前去察看。

李润五经过察看,发现海朝绪家的房子急需修理,于是他立刻对海朝绪说:“你们马上就搬出去,这里不能再住了。”

接着,李润五找了区房管局,定下10天内必须把房修好。

房子修好了,海朝绪一家放心地住进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心中很感激李润五。

李润五去世以后,海朝绪老伴动情地说:“我们一家念他好。”

老谭头,是前门东街1号宿舍院看传达室的师傅,时年60多岁。他听说李副市长去世的消息,顿时流出泪来。

老谭头对记者说:“前年春节除夕,我正在传达室值班,突然进来一个人,面带笑容,给我拜年。“

老谭头后来才知道这个人竟然是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

老谭头激动地说:“我是京西门头沟来这干临时工的农民,想到李市长心里有我,顿时心里热呼呼的。”

老谭头还主动带领记者去看李润五原来的住房。

一年前,李润五一家老少三代还住在这里。楼下吉大妈和小王两家人听说记者来了,就热情地谈论起李润五。

吉大妈十分感慨地说:“平时李市长早出晚归,这两天一看电视才知道,他为市民干那么多好事。”

小王说:“传达室老谭头的儿子受了伤,是李市长叫了车亲自把他背到车上;李市长家里孩子们有家教,从不坐他爸爸的车;去年春节李市长搬家,没有用大卡车,只见他大女婿从外借个小三轮车,一车一车,安安静静把家搬走了。”

人们对李润五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强烈的公仆意识。

在北京街头,开“面的”的,摆小摊的,站柜台的,谈起李润五这话题儿,都对李润五赞不绝口。

在市政府大院司机班,谈到和蔼可亲的好市长,司机们都不禁流泪。

司机们说:“在大院,除赵师傅固定给李润五开车外,几乎所有司机都给他开过车。他来车队,每个司机的名字都能叫上。”

一次,一个司机开车送李润五去北京饭店参加外事活动。晚上很冷,李润五只穿了一件西服。他却害怕影响司机的休息,对司机讲:“你先回去吧,开完会我自个走着回家。”

司机见李润五穿得少,就一直在外面等他。

李润五开完会走出北京饭店门口,见到司机,有些惊讶,他很温和地说:“哎呀,你怎么还没回家?我家近,好说嘛!”

司机们说:“李市长的家没有浴室,他就来车队洗澡,边洗边和我们聊天。”

有的司机说:“李市长吃饭也很随便。每天中午让孙秘书到职工大食堂给他打盒饭。本来政府食堂有小灶,可他也没去过。”

司机们都说:“这些事儿都不大,但却能看出李润五市长的‘公仆’心。”

李润五生前,十分关注同仁堂的发展状况。

同仁堂,这个创业300余年,蕴藏着中华文化精华的“老字号”,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是李润五密切关注和经常思考的问题。

据同仁堂集团经理殷顺海后来回忆:

李市长多次来药厂,事先不打招呼。他关心老字号,要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它的声誉。同时要求我们上规模、保质量,跟上时代步伐,使“老字号”焕发青春。

正是在李市长的关心下,我们不仅保住了原来的10大名牌中成药,还打出了牛黄安宫丸和国公酒这两个上亿元的名牌。

由于工作繁忙,李润五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但他却并没有在意,依旧带病坚持工作。

据李润五生前的秘书小孙回忆:

一天中午,李市长回办公室时,脸色发白,双眉紧锁,对我说:“你到医务室给我要个氧气瓶来。”从此,氧气瓶就没有离开过李市长的身体,他一边工作,一边在心闷的时候吸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北京的市民紧张工作一天下班后,回到自己温馨的家,进厨房、烧饭菜,他们怎么能知道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好市长李润五,正在带病为全市人民操劳呢?

在北京燕山厂油化公司,曹副总经理和原调度室主任方达琳深情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1993年9月18日,位于燕山凤凰亭的液化气中转站,发生事故。泄漏出的液化气呈水状流了一地,还冒着白气。润五同志亲临现场。同我们一道指挥抢修。

当时周围迎风一里的家属区居民全部撤走了。稍不慎,有个火星,这里将发生爆炸,而李润五市长却坚持同抢修的工人战斗在一起……

去年春节,李润五到木城涧煤矿给工人拜年。在老工人郭春利家,李润五得知老郭动过手术,至今腰里还留着穿钉坚持工作时,他紧紧握着老郭的手连声道谢,还特意和老郭合影留念。

李润五嘱咐身旁的煤矿领导:“矿工们很苦很累,干活重,要吃肉喝酒,可收入并不高。你们要搞多种经营,要靠发展致富。我们奔小康,可不能忘了工人啊!”

李润五这些亲切的话语,让郭春利心里热呼呼的。他拉着李润五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李润五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工作踏踏实实,赢得了党和人民对他的高度评价。

得知李润五逝世的消息以后,江泽民说:“李润五同志是北京市广大干部的一个很好的代表。他兢兢业业工作,诚心诚意为广大市民服务,是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对于他的逝世,我们大家都感到悲痛。”

从中央各部的负责同志,到北京的部分企业工人、领导干部和李润五的同事、朋友,每天都有100多人自发地到李润五的家中吊唁和慰问。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着见李润五同志的最后一面。

许多群众自发地来到他家,送来无数的花圈和挽幛。他们都说:“这么好的市长,我要尽点心。”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李润五的遗像前,摆放着悼念者送来的56朵洁白的新鲜玫瑰。

这些玫瑰是附近的居民送来的。他们用这些可爱的玫瑰来表达自己对李润五副市长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北京市政府原定在八宝山举行500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果来了4000多人。

参加抢救李润五的医学专家说:“像李市长那样边吸氧边工作,在我几十年看病的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罗教授是李润五的老同学。在李润五去世以后,他动情地讲述了有关李润五的一件往事,他说:

半年前,分布全国各地的同学在北京搞了一次校友聚会,是星期天。润五说:“让赵师傅休息一天,我们‘打的’、坐出租。”到中华民族园游览,润五和我们都是买门票进去的。

人们高度评价了李润五的工作成绩,他们动情地说:

60年代出了一个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90年代出了一个与藏族同胞亲如手足的地委书记孔繁森,现在又出了一个身居京华、一尘不染的党的高级干部李润五。职务一个比一个高,但相同的是:都与百姓心连心。

为民解忧的信访干部吴天祥

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自觉学习孔繁森的先进事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信访工作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谱写了一首新时代好干部之歌。

吴天祥常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吴天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武汉市解放路的一个居民院里,下水道的管道堵塞了,厕所里的粪水溢满了院子。居民多次向有关单位反映,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有的居民试着找到区信访办。吴天祥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助解决。接下来,吴天祥立即与武警消防队联系,请他们帮忙。

“五一”节中午,当人们都在悠闲地享受着假日美好时光的时候,吴天祥带着消防车来到居民院。他率先趟过粪水,掀开井盖一看,只见里面满是粪便。

此时,高压水枪够不到坑底,怎么办?只有人下去。

吴天祥不顾人们阻挡,抢先跳入粪坑。他先用脚捣,可是堵塞物紧紧地塞住管道口,怎么捣也捣不开。他接过高压水枪,用力往里面喷,却因为距离远,使不上劲……

吴天祥感到十分焦急,看着周围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他在一瞬间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为群众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吴天祥屏住呼吸,弯下腰,摸索着将高压水枪往管道里捅,本已齐胸的粪水,这时无情地没过他的脸……

管道终于打通了,可吴天祥的嘴里却呛入粪水,他感到一阵阵恶心,呕吐不止。

在场的居民都看呆了,他们眼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地为吴天祥冲洗。

吴天祥在为群众分忧解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脏,不怕累,而且不怕麻烦,不怕困难。

一天,一位年过7旬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地走进武昌区信访办。老人叫刘春梅,她向吴天祥讲述遇到的麻烦。

原来,刘春梅家祖传的房子解放前租给了一户姓杨的人家。如今,杨家的长辈已经去世。刘春梅的女儿也成了家,并且有了一个女儿。刘春梅一家三代挤在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里。由于住处狭窄,在部队工作的女婿每次回家探亲,都只得在斗室中打地铺。刘春梅要求收回房屋,杨家却没处可搬。两家闹到法院,法院判决:杨家归还房子。但杨家一拖就是4年。

按说,这种事向有关部门反映,等到有反馈消息再向来访人转达,就算尽到信访办工作人员的职责了。但吴天祥却没有这样做。

吴天祥说:“群众找我们,是信任我们。当党的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如果只是收收转转当‘收发员’,就对不起群众。”

一连好几天,吴天祥都顶着狂风,冒着大雨,不断去民主路、粮道街等4个房管所,请求帮助解决一套住房。但由于房源实在太紧张,这4个房管所都无可奈何。

吴天祥又找到区房地产管理局,申请一套“特困房”指标。局长十分诚恳地对吴天祥说:“老吴啊,特困房指标要事先登记排队,你这样突然要求解决,让我为难哪。”

吴天祥遭遇这么多挫折,却丝毫不感到委屈,为了解决刘、杨家的困难,他继续奔波着。

吴天祥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从武昌跑到汉口,找市房产管理局领导。从武昌到汉口,得一两个小时,吴天祥却从不嫌麻烦,他一连跑了7趟。

“特困房”指标批下来了!当吴天祥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刘、杨两家时,刘、杨两家却都不领情。

刘春梅说:“我只要我自己的房。”

杨家冷冷说:“特困房要花2万元买,我家买不起。”

尽管吴天祥努力劝说刘、杨两家,两家却都拒绝接受新房。吴天祥有些灰心了,但他转念一想:“不是难事,还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去办吗?”

于是,吴天祥又走街串巷地问了许多人家,终于找到一户愿意用现房换特困房的人家。

这时候,刘家和杨家都感到满意。

搬家的那天,吴天祥自己花了150元钱,请来一辆大卡车,为刘家和杨家运送家具和各种物品,他自己也不顾劳累,在雨中帮忙搬箱抬柜。

刘春梅老人被吴天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

吴天祥不仅对武昌区居民热情相助,对外地来的人,他也一视同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一次,湖北省京山县鲍河村农民鲍圣光,带着自家种植的香菇,来到武汉推销。一家快餐厅买了700元的香菇,却不愿意给钱。鲍圣光几次上门要钱,快餐厅老板总是说:“我们现在没有增值税发票,不能给你钱。”

鲍圣光万般无奈,只好找到信访办诉苦。吴天祥听完鲍圣光的讲述,感到十分纳闷:买农民土特产怎么也需要开增值税发票?

吴天祥为此特意到税务部门咨询,税务部门的人告诉他:“这是一些不法商贩哄骗乡下人的。”

吴天祥带着鲍圣光到那家快餐厅讨要货款,不料也遭到对方的拒绝。吴天祥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下决心要为鲍圣光主持公道。

于是,吴天祥领着鲍圣光来到区法院。法院开庭审理之后,鲍圣光如愿以偿地要回属于自己的700元钱。

吴天祥在日常工作中有这样几句座右铭:“群众的事拼命去做,艰苦的事努力去做,细致的事过细去做,集体的事认真去做,个人的事找空去做。”

当地群众提起吴天祥,都充满敬意,他们说:“吴天祥真是一个好干部!”

以身殉职的军中孔繁森傅卫

1996年1月30日,“军中孔繁森”傅卫以身殉职。

傅卫是某集团军团长,他是在1990年10月走上团长岗位的,他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对待自己的下属如同亲人。

特务连战士王风伟得了脑瘤,家里经济条件也十分困难。王风伟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感到十分茫然,他不知道今后的道路应该怎样走。

王风伟想着想着,就流出眼泪来。

正在这时,病房门被轻轻推开。团长傅卫出现在王风伟面前。

王风伟感到十分惊讶。他想不到团长竟然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望他这样一个普通的士兵。

傅卫一边打开挎包,一边亲热地对王风伟说:“今天是星期天,你嫂子特意给你做了两个菜。来,咱们一起吃。”

傅卫一边陪王风伟吃饭,一边给他讲古今中外的名人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亲切地鼓励王风伟振作精神,勇敢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傅卫临走时,又给王风伟留下300元钱买营养品,王风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新入伍的战士李小林入伍前就有尿床的毛病,他来到部队后,由于训练强度大,尿床的次数更多了。李小林为此感到十分焦急。连里的干部知道后,想了不少办法,效果都不理想。

傅卫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特意把李小林临时调到作训股任保管员,住在机关。傅卫每天晚上查哨回来,都要拐个弯,去叫醒熟睡中的李小林,让他起床小便。

傅卫还让人找来民间偏方,为李小林治病。

傅卫的妻子来团里时,傅卫也让她帮李小林拆洗被子。

半年后,李小林病愈,高兴地回到连队。

李小林临走时,拉着团长傅卫的手,激动地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为我做的一切!”

199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突然下起大雪。刚刚研究完新兵工作的傅卫,担心战士们受凉,就亲自到几栋战士宿舍楼察看,他感到宿舍楼里的气温有些偏低。于是,他急忙给营房股长打电话,才知道原来是锅炉房想省煤,减少了连队的供暖气时间。

傅卫立刻叫上营房股长,顶着风雪去几个执勤点。每到一处,他都要揭开炉盖,看炉火旺不旺。他还把手伸进战士的被窝,看暖和不暖和。他嘱咐干部在严寒的冬日里要少封火,保证室内温度。

傅卫和营房股长来到农场执行生产任务的二炮连战士宿舍时,发现室内冷冰冰的。傅卫急忙到锅炉房一看,发现里面没有煤,输水管也已破损。傅卫的脸沉了下来。

营连干部想作解释,但他们还没开口,傅卫就首先作自我批评,接着让营房股长带水暖工进行抢修,然后让连里干部带上人立即到团部拉煤。

直到送上暖气,傅卫才带着营连干部放心地离开这里。

在回去的路上,傅卫语重心长地对营房股长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在基层。先基层后机关,这不仅仅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是我们头脑里要有为基层服务的观念问题。”

在傅卫的建议下,团办公室的大门上写上八个醒目的大字:“基层第一,士兵至上。”以此作为机关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军队领导干部,傅卫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1991年的初春,团里砍伐了一批成材的杨树,有400立方米。一家沙发厂的供销科长悄悄找到团长傅卫家。

供销科长先是环视一下傅卫家里简朴的摆设,然后说:“我们沙发厂用最上等的材料给你和政委各做一套真皮沙发。咱们交个朋友,买木料的价格你稍让一点就算了。”

傅卫微微一笑,说:“这木材的价格我们已经做过市场调查了,我讲的这个价是合理的,你就不必在我和政委的身上费那些心思了。”

这个供销科长看到傅卫这样的铁面无私,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另有一位包工头,想以低价承包团里兴建的两栋宿舍楼的工程,他悄悄地拿出一个2万元的红包,想要送给傅卫,傅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位包工头并不死心,他以为是钱的份量不够,又添了几万元,再次来见傅卫。这下可把傅卫惹火了,他十分生气地说:“承包工程是实力的竞争,而不是权钱交易。你再这样,我就告你行贿罪!”

这位包工头想不到傅卫这样的正气凛然,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傅卫当团长没有多长时间,海湾战争就爆发了。傅卫清醒地意识到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为了带出一支适应现代战争的“拳头”部队,傅卫结合训练钻研几十本高科技书籍,研究了几十部军事资料片,记下近30万字的学习笔记,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1993年,在进行跨战区机动作战演习中,上级把高技术条件下机动、宿营时隐蔽伪装这一课题交给傅卫这个团。

傅卫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而且时间急,任务重,有人预料傅卫非演砸锅不可。没想到,傅卫带领的团队表现非常出色:蓝军用雷达扫描,用红外线侦察,用飞机拍照,都无法发现这个团的藏身之处。而傅卫一声令下,刹那间,1000多名官兵和几十台汽车、火炮就奇迹般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场的专家都说,这次伪装十分成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1995年3月30日,总参谋部和北京军区把演示“山地作战首长和机关战术对抗作业”这项重要任务交给傅卫所在团。

傅卫接到这项任务以后,立刻紧急行动起来。

接受任务的当天晚上,傅卫就主持研究了实施对抗的训练方案。

一连五天,傅卫和其他团领导、机关干部都一直工作到凌晨。

这天深夜,团政治处主任田明华查岗回来,看见傅卫屋里的灯还亮着,便推门进去,只见傅卫裹着大衣,用热水袋捂着肚子,正在看海湾战争的资料片,一边看还一边作记录。田明华心里一沉:傅卫的腹部疼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深夜2时,团首长和机关对抗演习还在紧张地进行。这时,傅卫的腹痛越来越厉害了。大家把他搀回宿舍,可他很快又回到沙盘前,双手抓住桌子,用桌子角顶住腹部,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4月5日,总参军训部、北京军区司令部对训练改革的验收通过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傅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同志们的催促下,傅卫这才到医院作了一次检查,结果是肝部出现阴影。

5月21日,总参又交给傅卫团“夜间山地作战课题试训任务”。但是,上级领导有些担心傅卫的身体。傅卫知道后,就找到首长,十分恳切地说:“完成这个任务以后,我一定安心住院!”

7月30日,傅卫带领全团顺利完成任务。

傅卫从驻训的太行山上下来,前往北京军区总医院检查身体。检查的结果令人万分震惊:傅卫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

1996年1月,年仅41岁的团长傅卫与世长辞。

1997年2月的一天,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在北京军区视察时,亲切地看望傅卫的妻子和女儿。

张万年高度评价了傅卫为党和人民所做的一切,称赞傅卫是党的优秀干部,并且号召大家学习傅卫的优秀品质。

贫困山区的好干部郑培民

在学习孔繁森运动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会长沙只有一小时车程,湘西却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4个小时火车。

多年来,湖南省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的位置。领导与郑培民谈话,想安排他到湘西工作,郑培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最穷的村子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到乡里,然后,还要手脚并用,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12公里陡峭山路。

苗族群众之所以十几年后还记得郑培民,是因为他是来过这里的最大的领导。在他之前,只有当地的乡干部曾经爬上过这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头。

叭仁是个为水发愁的村庄。滴水贵如油,接济不上的时候,村民之间宁愿出借粮食,却不愿让邻居拎走一桶水。郑培民去调查后,政府为村子通了水,拉了电。村民们再不用走上8公里路,拎着重重的木桶,吃力地到山沟里去提水了。

湘西是个贫困地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大量返销粮。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率领全州干部群众继续围绕扶贫开发这根主线做文章。

在郑培民的领导下,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

这是一项弯着腰,在田中豆腐块大小方格周围摆两株苗的累活。

郑培民带着机关干部下地,自己弯着腰在田里干活,给农民演示。

1992年春,在田里示范劳作几天的州委书记郑培民,一脚踩空,仰面摔下3米多高的田坎,摔成脑震荡。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

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郑培民基本上都是在乡村,和村民们在一起。在“开门见山”的湘西,没有人不知道郑培民这个名字。大家提起他时,都充满敬意。

郑培民的辛苦付出收到可喜的成效。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郑培民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积极扶植当地的工业生产。

湘西州当时的湘泉酒厂,只是一个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的小酒厂。郑培民在前任扩建湘泉酒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支持这个酒厂的三期扩建。如今的湘泉酒厂已成为上市公司,自治州干部的工资,3元钱中就有2元来自这个公司上缴的利税。

湘西的经济发展了,郑培民却依旧保持着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依然保持着朴实节俭的生活习惯。

妻子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粘满泥巴的胶鞋,唯一的一套出国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已被虫子蛀满了洞。

郑培民拦住要帮他刷鞋的妻子,解释说:天天都要穿,一出门,还是要粘泥的……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出自郑培民的心。

凡是群众写给郑培民的信,他总是坚持自己拆看。

下农村的时候,郑培民总要到农民家中去,掀开锅盖,瞧瞧农民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还要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

郑培民和农民们亲如一家,有时工作太晚,他就留在农民家中吃饭。他从来不允许村民们特意为他准备饭菜,他知农民们一起吃简单的农家菜,粗糙的饮食也嚼得津津有味。

在湘西州委的选举中,郑培民全票当选州委委员,全票当选州委常委,全票当选州委书记。

有的干部对郑培民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是“三个百分之百!”

郑培民却纠正说:“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

郑培民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孔繁森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

人民的贴心人好干部牛玉儒

牛玉儒自从得知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以后,处处以孔繁森为榜样,热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成为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1996年5月3日,包头市发生6�4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人员伤亡虽少,房屋倒塌很多,多数房子都急需修理,经济损失很大。包头市的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牛玉儒来到包头担任市长。

在牛玉儒的领导下,包头人民仅用3年的时间,就走出地震留下的阴影,成为一座十分繁华的现代化城市。

牛玉儒担任包头市长以后,包头人民的住房、收入、环境,都比地震前大有改观;包头市成为一个广场多,绿地多,喷泉多的美丽城市。

包头市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得到这样显著的发展,显然是和牛玉儒付出的无数心血分不开的。

从前,包头市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较低。就在包头最著名的钢铁大街上,当年也有两个乡村,时常可以看到牛的粪便,特别肮脏。牛玉儒来到包头以后,新建了曹家营、赵家营新村,在这个旧址上则建起开阔的广场和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

牛玉儒当年的司机刘师傅至今还记得,在牛玉儒刚来包头的时候,有一天下午,牛玉儒下班以后,对刘师傅说要到村子里边看看。

刘师傅后来回忆说:

那是冬天,那个路滑呀,当时里边确实脏乱差,那车就进不去了,他说你在这儿等我一会儿,我进去转一转。他到里边转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又转出来以后说,这个地方必须得改造。从那时候开始他整个把这个曹家营子、赵家营子前前后后各个地方各个路口全部转了,我也记不清有多少趟了。

曹家营、赵家营的两个村庄的旧址就在包头市市委和政府门前的阿尔丁广场两侧,属于都市里的村庄,处在城市的包围中,却没有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且又脏又乱,许多村民靠做小买卖或出租街道的房子为生。

1997年初的一个雨天,牛玉儒刚刚视察完曹家营、赵家营村回到办公室,秘书就递来一封市民的“质问”信,信中写道:

曹家营、赵家营这两个脏乱差的村子到底能不能拆迁?30多年了都拆不了,太影响市容了!政府还能不能为老百姓办点实在事?

牛玉儒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情况:拆迁这两个村子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几届政府班子都想解决其搬迁改造问题,但当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政府无力拿出巨额的拆迁补偿费用。于是这两个都市村庄几十年来始终存在,成为包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此时,牛玉儒清楚地意识到要完成拆迁曹家营、赵家营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拆迁这两个村子后,两个村子的村民将失去每年约3000万元的收入,同时包头市将减少商业网点227个,政府会每年减少近百万元的财政收入,还要解决巨额的拆迁补偿费用。

牛玉儒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坚定地说:“这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关系到包头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进入21世纪的问题。”

在牛玉儒的提议下,曹赵二村拆迁改造的问题很快被拿到政府常务会上研究,政府决定尽快拿出方案,全面实施拆迁改造工作。

与此同时,牛玉儒亲自主持拆迁改造规划的编制、论证、资金筹集和政策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决策。牛玉儒还要求拆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要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与依法办事结合起来,把拆迁工作做得入情入理。

牛玉儒还特别强调:一定要做好旧村拆迁后的城市建设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以便向全市人民有一个圆满的交代。

曹赵两村的1700多户人家,对于政府做出的拆迁决定十分不满。他们大多数是从山西走西口到这里定居下来的,据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都已产生了故土难离的情节,更何况如果拆迁,每户居民将失去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租房或做生意的收入。因此,他们对这次的拆迁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

拆房子时,一些农民干脆就躺在房子下面。还有些人写匿名信告牛玉儒的状,骂他是“牛魔王”。

当时的赵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杨玉山后来说:“当时,我觉得根本拆不了,没想到牛市长却办到了。”

杨玉山后来回忆说:

为实现顺利搬迁,牛市长几次亲临现场开现场会,到农户家做解释和说服工作……

当时,牛市长在现场会上讲了几点意见,有一条内容我记忆最深刻,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利益,我们在不伤害农民利益的基础止进行拆迁改造。

仅用20多天,曹、赵两个新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完成了。

1997年9月,曹赵两村开始搬迁;入冬后,开始拆迁。

仅3个多月的时间,在包头历史上存在了几十年的市委市政府门前的两个都市村庄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都市村庄的搬迁完成了,农民的利益显然也得到了保障。

赵家营和曹家营重建之后,也都焕然一新,村里有与城市接轨的基础设施,包括公交的29路公共汽车线路穿村而过,村民们虽然是农村户口,却过着比市民还优越的城市生活。

这样美好的生活,是大部分村民,尤其是当初骂牛玉儒为“牛魔王”的村民们所无法想象的。

完成孔繁森未竟的奉献事业

《民族画报》的记者在《生命的圣族:走向阿里》一文中,曾经来到孔繁森生前资助过的那所小学采访,他写道:

在狮泉河畔,远远可以看到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蓝天和白云下,显得那么耀眼夺目,这就是我要去找的孔繁森小学。

汽车行驶到近处,我抬头望去,李岚清题写的“孔繁森小学”几个大字镶嵌在水泥砌成的高大的校门上端。除此之处,李岚清同志还向小学校个人捐款1500元;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特地为孔繁森小学赠制了孔繁森塑像。

还未进校门,孔繁森烈士高大魁梧的半身塑像就映入了眼帘。塑像上系有洁白的哈达,大理石贴面的基座上是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记者十分欣慰地看到,在孔繁森去世以后,孔繁森的精神依旧在延续,他写道:

……一个叫施纪平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副校长吉措告诉我,他是孔繁森小学的名誉校长。

过去,这里是噶尔县完小,在全国学习孔繁森事迹的高潮中,下肢从小致残的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驻西藏办事处主任施纪平,不顾身体残疾长途跋涉6000多公里来到阿里,拿出自己多年积畜的5万多元捐赠给了阿里教育事业,并倡议命名一所孔繁森小学。

阿里地委、行署认真进行了研究,鉴于孔繁森同志生前收养儿曾寄宿在完小,而且孔书记又多次拿自己的工资捐给完小,为此同意将县完小更名为“孔繁森小学”,并于1995年5月26日举行了命名仪式,施纪平也被聘为名誉校长。

从此,这位同样值得尊敬的人也与阿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多次进阿里,一次次解囊相助,大大改善了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

接着,记者又这样写道:

今天孔繁森的精神还在传播和发扬。

孔繁森生前任“班长”的阿里地委、行署一班人,发扬公仆精神,为阿里地区的发展建设尽心、尽力、尽责。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阿布,从藏北又调到阿里,这是西藏两个海拔最高的地区,他毫无怨言。这位曾为那曲电力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专员,如今拖着患有7种疾病的身体又在为阿里地区的电力发展而四处奔波。现在以孔繁森为榜样的援藏热正在升温……

最后,记者充满深情地说:“在阿里,来自河北、陕西的援藏干部,不畏艰苦,顽强拼搏,在札达、噶尔、日土等为阿里的发展争取了一个又一个援藏项目……”

可见,一个个孔繁森似的好干部继承着孔繁森的精神光辉,完成着孔繁森未竟的奉献事业。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玄幻]公主,喊上你闺蜜一起跪下舔
  • [现代]你不该这个姿势,你应该背对我撅着
  • [历史]你妹妹水多,弄着真舒服
  • [玄奇]在车上弄?这不太好吧?
  • [现代]野地里别用这种套吧,容易破损…
  • [现代]妻子居然当面瘫痪老公的面跟人偷情!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精品推荐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