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蓝图

二、贯彻实施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5-23 19:14:37

●徐新发充满信心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不过是在走向富裕的路上,先走了一步。”

●张俊祥宣布:“产权属于国家,……每个门市部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工商局负责监督管理。”

●张五妮有句口头禅:“当一任干部,就要干一番事业,为群众办成几件事。”

● 贯彻实施鞍钢为勤劳致富正名

一个生活比较困难的工人,在党的政策范围内,支持自己的家属自谋职业,依靠辛勤劳动,生活逐步富裕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职工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有很大分歧。

鞍钢第二初轧厂方坯工段的党支部因势利导,把调查的结果交给工人去讨论,从而统一了思想,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的理解。

在鞍钢第二初轧厂,方坯工段的140多名职工,在联系实际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时,对“徐大发”由穷变富的事,进行了热烈地争论。

一部分职工认为,“徐大发”一家靠劳动致富,甩掉了穷帽子,富得有理,富得光荣。

另一部分的职工则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说,照这么个干法,钱都流到那号不务正业的人的腰包里去了。

面对这场争论,“徐大发”坐不住了,他在心里敲开了小鼓,脸上现出一片愁容。

“徐大发”的真名实姓叫徐新发,是方坯工段的吊车工人,时年50岁。

工人们所以给他起了个“徐大发”的绰号,是因为3年前他还很穷,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富裕户。

方坯工段的党支部书记安治德,此时也坐不住了,他耳闻目睹工人们的争论,感到这正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好机会。

安治德决定对徐新发由穷变富的来龙去脉,摸个一清二楚,用这个典型事例,在职工中开展一次摸得着、看得见的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

会后,安治德带领3个工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长达20多天的调查研究。

提起过去的徐新发,他自己愁,全家愁,工段的领导和群众,也都替他发愁。

徐新发是一个五级工,每月收入几十块钱。全家6口人,妻子有病,他本人也患有胃病,有时痛得腰都挺不起来。4个孩子尚未成年,其中大女儿还患有脑炎后遗症。

这样的家境,使徐新发成了全工段数得着的困难户,工会每年都要补助他百八十元。

那阵子,徐新发整天打不起精神,脸上挂着霜,浑身懒洋洋。为了摆脱生活的重负,徐新发曾幻想过生财之道,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结果是越赌越输,妻子的病越来越重,日子越过越难。他因赌博,还受到留厂察看一年的处分。

在1979年的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政策,使处在困难中的徐新发,看到了希望。

在组织上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徐新发给病情已经好转的妻子,申请了经营小吃的个体营业执照。

徐新发跟别人借了26元钱作本钱,让妻子干起了熬肉皮冻、做卷粉的营生。开始,虽然本小利微,但每天都有几块钱的进账,比老婆在家里坐吃山空强多了。

徐新发的妻子也是个有心计的人,她看到有的个体户熏烧鸡,销路挺快,于是也就跟着学会了这门手艺。

她起早贪黑,从农贸市场买来活鸡。回来后,细细地收拾,精心地熏烤,天天手脚不闲地干到夜里23时。

徐新发看到妻子这样累,下班后也免不了跟着打个下脚,几个孩子也帮着忙乎。这样,他家的小日子开始变样,大人孩子的脸上也有个笑模样了。

渐渐地,徐新发妻子的病也好了,他的胃病也不再犯了。用徐新发自己的话来说,叫做“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从1979年这3年多来,徐新发妻子这个个体户,除去按规定给国家缴纳了1800元的税金和管理费外,纯盈利达万元。

有了这笔钱,一家人吃像吃了,穿像穿了,还添置了一台16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两辆新自行车和两块手表,打了立柜、沙发、写字台。

当然,在这几年里,徐新发也有心里吊着的事:政策还会不会变?将来被打成暴发户怎么办?所以,这个过去对一切都漫不经心的人,也每天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关心起政治来了。

徐新发对照党的政策条文,确信自己的妻子从事个体经营没有错,尽管有些风言风语,他为了堵住一些人的嘴,反而更加勤奋。

徐新发每天都保证8小时工作,有7个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时间。上班精力集中,积极工作,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从未发生任何事故。

下班按时参加厂里开展的各项活动,一次也不溜号。赌博的事再也不沾边了。

有的工人高兴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确实教育人、挽救人。徐新发变了!

党支部书记安治德,把调查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向厂党委写了报告。同时,和盘端给全段职工,组织大家联系徐新发一家“发”得对不对,开展讨论,加深对党的十二大精神的理解。

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原来有些模糊认识的职工,此时思想也开窍了。

最后,全段职工一致给徐新发做出了四条结论:

1、他全家过去靠组织上救济,现在为国家作贡献,他妻子走劳动致富的路,符合国家的政策,“发”得有理。

2、他妻子自谋职业,不吃闲饭,减轻了国家对城镇人口就业安置的负担,方向对头。

3、徐新发由于家属有了收入,免除了后顾之忧,由一名后进工人变得工作积极肯干,前后判若两人,应该表扬。

4、他妻子经营小吃,拾遗补缺,活跃了市场,值得提倡。

徐新发本人更是心情万分激动。他找到党支部书记安治德,亮出了自己的全部底牌。

徐新发说,通过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心里更托底了。他现在手头已有8000多元的存款。

徐新发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不过是在走向富裕的路上,先走了一步。

大伙经过努力,都会过上小康水平的好日子的!平原县引导农民进取

山东省平原县委,引导农民克服吃饱穿暖后,出现的自足思想,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扩大消费,打开了商品生产的新局面。平原县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多,人均收入增加了10多倍,达到542元。

面对初步富裕的新形势,有的农民感到满足了,对未来缺乏向往和追求。有些先富起来的人,更是以先富自足,说:“三年不收粮,不会饿得慌。五年不种棉,用钱不紧张”。

对这些情况,平原县委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认为产生自满自足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作怪;其二,视野不开阔,缺乏继续发展商品生产的“冲动”;其三,消费没有跟上,舍不得花钱。

这些,对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是一个严重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委从1984年春天开始,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对群众深入进行大目标教育。1983年,全县人均收入540多元,与小康水平的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今后的路程还很远,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就会拖四化的后腿。

二是帮助干部群众开阔视野,广开生产门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当时,这个县生产结构,基本上没有摆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农业收入主要靠棉花和粮食。1983年,全县工副业收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76%。

县委要求各地把剩余劳力,从棉花地里领出来,大力发展建材、食品、饲料、棉花等副产品加工业。

各乡、镇已集资650多万元,办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也有了新发展。专业户由1983年底的一万户,发展到15万户。截至1984年7月底,全县仅乡、镇工业和队办工业产值,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8%和38%。

三是引导农民消费,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县委向全县总结推广了腰站镇郭庄大队高速度生产、高水平消费,生产、消费一齐抓的典型。

郭庄大队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1983年,全大队人均收入达1100多元。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大队安装了自来水,建起了浴池、“青年之家”,帮助每户农民盖起了5间砖瓦平房,添置了家具、彩色电视机、电风扇等。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农民的进取心更强了,不断开拓新的生产领域,积极养牛,养羊,养鸡,养蜂,还办起了轧花、弹花、榨油、面粉、木工等加工业。

各级干部通过这个典型,更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自觉地帮助农民花好钱,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生产发展。肥城县带领群众奔小康

山东省肥城县委、县政府,在经济改革中保持清醒头脑,不盲目追求高速度,做到量力而行,通盘考虑,讲求实效,以扎扎实实的精神,带领群众奔“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肥城县坚持在调整中前进,工农业生产不断迈出新步伐。

1984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36亿元,比1983年增长10%;农业总收入实现471亿元,比1983年增加128亿元,增长375%。

农民人均纯收入428元,比1983年提高128元,增长427%。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有的干部头脑慢慢发热起来。有的想三步并做两步走,主张搞农业总产值高速度、新村建设高速度、小城镇建设高速度,致使有的乡镇超越实际可能制定超产翻番规划。

有的不顾家底情况,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也有的不顾实际可能,图形式,讲排场,强迫群众建新村。

甚至有的不顾群众疾苦,让集资建乡政府办公楼,挫伤了群众积极性。

县委、县政府及时地察觉到这一新的问题,一方面对基层干部想把工作干好,尽早实现翻番目标的积极性,不泼冷水,给予充分肯定;一方面组织区、乡干部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指示,总结30多年来领导经济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本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正确估计本县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肥城县在经济改革中,坚持实事求是方针,做到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

肥城县农业指标制定得既积极稳妥,又有余地。在制定1985年农业生产计划时,绝大部分乡镇提出,要比上一年的速度高一些。

县委、县政府根据电力紧张、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制定了农业总收入增长速度,由1984年的375%,压低到25%。人均分配增长速度由1984年的427%,压缩到25%。

这个计划的调整,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从整个经济效益看,全县农业总收入仍然在1984年的基础上,增加一亿元,人均纯收入增收100元。

由于这个规划切合实际,干部群众比较满意。

同时,县政府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保证实现翻番的重点项目。1984年底,县里准备投资200万元,盖一座比较漂亮的招待所,并决定1985年先拿40万元,搞这项工程。

但是,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考虑到,县里经济财政困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于是便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只拿出10万元用于招待所的维修,把其他款用到了重点和学校建设上。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明确提出,集体提留的公基金、公益金不能超过纯收入的3%到5%,干部补贴、办公费用应控制在1%,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巧立名目,向农民搞摊派。

对超越负担能力,违背群众意愿的任性摊派,农民有权拒付。

1985年,县委及时刹住了集资建乡政府办公楼、集资搞小城镇等不良风气。

同时,县政府发展公共福利事业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王庄区南尚任乡,有6个行政村。1985年,乡里提出要统一规划新村,房子一律前出厦。

县委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加以制止。并教育干部认识到,好事不能一天做完,要根据群众的自愿和可能,分期分批进行,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这个乡在新村建设中,做到了合理安排。

由于肥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地办事,从而巩固和发展了全县大好形势。平定工商局促建集贸楼

在山西省平定县城中心,有一座40米高、总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的集市贸易中心大楼。一至三楼有布局独特的29个门市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四楼是餐厅,五楼和六楼是旅馆,七楼是服装加工厂。

这座漂亮的大楼,是由县工商局主办,局长张俊祥亲自挂帅,在没要国家投资的情况下,用14个月时间完成的。

工商行政管理局搞城市建设,很像是不务正业,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别人的议论。

但是,张俊祥有自己的理由:“有人把俺们当成专门收费要钱的,不对。工商局只‘收’不‘给’,那是竭泽而渔,‘给’才是‘正业’。”

素称“手工业之乡”的平定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个体工商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个体户迫切要求找个繁华地区开市,而地处山区的平定县城的地皮,却极为地紧缺。

要让平定尽快进入小康县,必须同样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要把本地的产品运出去,把外地的产品购进来,就必须有一个“窗口”,建立一个集散地。

随着全县个体户收入的普遍增加,他们掌握的闲散资金很多。因而有了要求改变狭窄的经营场地,以及简陋的服务设施的强烈愿望。

工商局如果只抓“六管一打击”,不为个体户排忧解愁,想收费也收不了多少。如果变单纯行政管理为通过服务进行管理,那么,个体户发展了,收费自然也就容易了。

于是,张俊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楼的建设中。他到处宣传建楼的意义,得到了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张俊祥不怕苦和累,夜以继日地干在工地。在施工紧张阶段,他忘记了睡觉,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参加高考的儿子,也忘记了生病的妻子。

工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和全局职工,也同张俊祥拧成一股劲。仅14个月的时间,工程就全部顺利完成了。

平地起高楼,资金从何处而来?张俊祥动员个体户集资,资金按银行规定付给利息,集资者可以在新建楼中租用经营场地。

号令一出,就有500多户报名,由于场地有限,最后只吸收了223户,共集资67万元。

张俊祥按照局党支部的决定,宣布:

产权属于国家,把29个门市部,出租给参加集资的个体户联合体,每个门市部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工商局负责监督管理。

张俊祥领导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了一个“信达贸易总公司”,公司不仅负责给个体户联合体支垫资金,还帮助他们同外地联系业务。

总公司还通过各乡镇的农副产品购销贩运公司,把全县个体户,组成了一个有组织但又比较松散的“网”,让货物畅通无阻。

大楼开业20天,中心大楼的总营业额就达到54万元,利润5万余元。

“我们也同国营商店一样,有了自己宽敞舒适的经营场地了!”个体户们高兴地说。

平定县农民说:“过去,工商局只是征费的‘衙门’,而现在成了帮助我们致富的‘财神’!”

而县里的领导则这样说:“领导就是服务,工商局的领导就是榜样!”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

1985年“七一”,河北省赞皇县榆底村的农民,奔走相告:

老支书张五妮被评为省优秀党员,登报了!

张五妮是榆底村的一杆旗。这位时年52岁的支部书记,在1971年挑起这副重担,顺应党的富民政策,使出全身的力气,带着大伙往富道上奔。

1983年,在蓬勃兴起的商品生产浪潮中,一些长期在“土里刨食”的农民感到茫然了。富裕,是大家多年盼望的,可是,谁也不敢挑这个头。人们眼巴巴地看着村干部的行动。

张五妮很理解群众的心情,决心自己来出这个头。张五妮东借西凑,买了辆汽车,又把在县城当临时工的儿子张玉辰叫了回来,学开车,跑运输。

“支书家买汽车,新鲜!”“别看现在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在这种褒贬的议论声中,张玉辰开车上山西,下山东,紧拉快跑。

到了年底,张五妮不仅还清了近万元的借贷款,一拉清单,还剩6000多元。这一年,张五妮家成了全村收入最高的户。

老支书张五妮勇于致富的事,给人们开了窍,壮了胆,群众的致富情绪一下子给鼓动起来了。大家有门的投门,有路的找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984年,全村各种专业户发展到220多个,办起23个联合体,投入商品生产的劳力占71%。

张五妮为群众的热情而激动,更为那些没有门路的人而犯愁。为了引导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思前想后,决定在村里办几个厂子。

但是,山村办厂,谈何容易。张五妮拐着瘸腿,四处奔波,常常累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为了办淀粉厂,张五妮曾9赴省城,到过几十个单位,每上一层楼,都要伏在楼梯栏杆上喘一阵子气。接待单位的同志都被感动了,劝他说:“老张,以后您就不要自己跑了。”

就这样,张五妮谈妥了一项项合同。村里先后建起了淀粉厂、面粉厂、纸盒厂等5个集体企业。

村民李石玉,打算在村里开个饭馆,可又怕办不好赔钱,一直犹豫不决。

张五妮听说后,就和副支书范秋双一起上门,给李石玉打气,还帮他选了地址。

张五妮察觉到,李石玉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张五妮就一拍胸脯,说道:“干吧!赚了钱是你的,赔了,我和秋双算一份!”

饭馆开张后,生意挺兴隆。到了年底,李石玉满怀感激之情,给张五妮送去80元钱。张五妮说什么也不肯接。

张五妮经常对村干部们说:“有能力的人,扶一把就能致富,贫困户则需要我们扶两把、三把……”

党支部组织党员分包贫困户,他挑了3个困难最大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他们走上了富裕。

张五妮有句口头禅:

当一任干部,就要干一番事业,为群众办成几件事。

榆底村500多户人家的大事小事,张五妮都记在心上。为了不让一户在致富路上掉队,张五妮整天带着瘸腿奔波,一年没个闲。

可是,得到的仅是每天15元的报酬,干部群众多次请求给他增加点钱,都被张五妮谢绝了。

有的专业户请张五妮在联合体里挂个名,年终参加分红,他也不应。

家里的汽车缺油,儿子求他托人买点,他顾不上。家里人埋怨他,张五妮也不当一回事,总是说:

咱个人的事和全村的事相比,只是个小数点,全村人都富了,我这个当支书的也光荣。

张五妮的心血没有白费,榆底村的商品经济飞跃发展。自1982年后,全村已连续两年,人均收入递增250元。

在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300万元,比1980年翻了两番还多,人均收入达到617元。

有了钱,张五妮引导大家首先用在教育上,集体投资盖了一所全新的学校。

1985年春天,张五妮和村干部一起,精心研究和绘制了1990年,榆底村的蓝图,力争成为赞皇县第一个达到小康水平的村!宜春地委加强基层服务

江西省宜春地委,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入手,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扎扎实实地为基层服务,保证了全区各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宜春地委在1985年初,作出了“会议文件减一半,调查研究增一倍”的决定后,许多机关干部相继下乡搞调查。

1985年8月中旬,时任宜春地委书记的叶学龄,深入全地区的老区、贫困乡调查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情况。

通过调查,叶学龄看到了隐藏在成绩背后的问题:

每当讲工作成就时,同本地几年前的情况比得多,同邻近发达地区的情况比得少,被纵向的进步掩盖了横向的落后;

满足于全地区较高的人均收入数,忽视部分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低的乡、村、户,平均数掩盖了不平衡;

只看少数的富裕户,不见贫困户,用翻番乡、村掩盖了贫困的乡、村和农户。

这次调查研究,使地委对解决老区和贫困乡问题有了发言权,采取措施也就比较得力。

1985年9月下旬,地委、行署召开了老区工作会议。根据宜春地区的实际情况,地委、行署在减轻农民负担、组织人才进山、培养当地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和照顾的政策。

会后,地、县主要领导人员及各有关部门,分别挂钩,定人定点,建立扶贫责任制。

地直机关200多名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11个扶贫工作组,分赴全区11个老区乡,担任领导工作,帮助老区和贫困乡,尽快改变贫困面貌。

宜春地委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农村深入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商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高县新界埠乡,生产发展较快,当地不少群众满足于“粮满仓、油溢缸、有钱花、住新房”的现状,错把温饱当小康,缺乏更大的进取心。

针对这种情况,前来调查研究的地委领导同志们,因势利导,教育群众既要纵向比,也要横向比,既看到成绩,更要放眼2000年实现翻两番、达到小康的美好前景。

同时,帮助当地干部、群众,制订了1986年因地制宜,继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具体计划,并协助实施。

在调查组的具体帮助下,新界埠乡进一步打破单一经营的旧框框,种植、养殖、加工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全乡商品生产呈现出好势头。

在1985年一年来,所有下乡搞调查的同志,从地委领导到普通机关干部,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地委做出的干部下乡不准吃请、不准受礼、不准借工作之便,购买土特产品的规定。

在乡政府,下乡干部和乡干部一起,在公共食堂用餐;去农村,他们到农民家吃派饭。

下乡干部们不辞辛劳,走村串户,扎扎实实为群众服务,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陕西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1987年11月,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在谈起党的“十三大”的政治报告时,不禁感慨地说道:“看全国,想陕西,我这个省委书记实在坐不住了。过去我们坐井观天,满足于‘中不溜’水平,现在与兄弟省比,已经从中游溜到下游了。”

从1980年到1985年,陕西的工农业总产值,先后被山西和江西超过。致使在全国的位次由第十七位降到第十九位。1985年,福建又超过陕西,使陕西下降到第二十位。

张勃兴说:“陕西在前进,其他兄弟省步子迈得更大,如果我们再不加大、加快改革的步伐,陕西在全国就没有地位了。”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社会总产值翻了一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93%,国民收入增长76%。

以上指标增加的绝对值,都大大超过了建国30年累计增加的绝对值。

张勃兴说:“但是,下一步如何走,走向哪里?我们正在作难。”

张勃兴说:“党的‘十三大’雪中送炭。从理论上阐明了我们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给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们茅塞顿开。中央领导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的任务基本已经实现,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

张勃兴认为,走好这第二步,要把握好三条:

首先,脚步要正,步伐要坚定。我们抬脚走第二步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步子是否迈得正、走得端,是否走在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上。

张勃兴表示,只要坚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纵有千难万险,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其次,步子要实,步伐要稳。

张勃兴1951年从北京来到陕西工作,陕南的秦巴山区,陕北的黄土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张勃兴担任过陕西省省长,对省情是很熟的。他认为,无论闹革命、搞建设,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只见“形势大好”,忘了“困难不少”;不能光看到“方向明确”,还要看到“道路曲折”,真正从国情、省情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窝地前进。

第三,步子要迈大,步伐要加快。要鼓足干劲,实中求快,稳中求大。

省政府决定从省情出发,抓好以下几件事:

1、对干部群众进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教育;

2、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提高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

4、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使陕西的经济鼓翅展翼,实现新的飞跃。

陕西省在省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朝着党中央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南京军区宣讲农村改革

1987年11月,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政委傅奎清等4位军区领导同志,通过深入部队宣讲党的“十三大”文件的实践,取得了经验。

这4位领导同志都是党的“十三大”代表,对党的“十三大”文件先学了一步。他们在继续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采取边学边宣讲的方法,为指导部队下一步搞好宣讲摸索经验。

南京军区领导认为,要搞好宣讲,必须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既要注意引导干部战士,原原本本学文件,又不搞照本宣科。

二是要联系实际,但不要急于去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宣讲首先是为了领会文件的基本精神,用党的“十三大”文件,统一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认识。

三是要用干部战士熟悉的语言去宣讲,力求通俗易懂,这是关系到宣讲收效大不大的一个重要问题。

南京军区主要领导在宣讲中,由于较好地掌握了上述环节,所以效果较好。

通信团部分干部战士,原来对“现在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50年代中讲的‘过渡时期’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等问题弄不清。

向守志在宣讲中,首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引导大家把“初级阶段”同“过渡时期”进行比较,然后从我国社会主义诞生的基础,讲到两个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使干部战士懂得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得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政委傅奎清,针对某团农村籍干部战士比较多的特点,在讲发展战略问题时,除了讲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外,还把报告中关于农业问题的论述,作为一个重点宣讲。

这样宣讲,既突出重点,又与农村籍战士切身利益相关,战士们反映这种宣讲形式好。

开始,战士们当中有的担心党的“十三大”后,农村经济政策会变,听了宣讲后觉得心里踏实了。丰润县组织学习奔小康

1988年1月17日至27日,河北省丰润县,以45个乡镇为单位,集中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

在开展学习文件之前,丰润县委派主要负责同志,对农村支部工作和党员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时任县委书记李宗庭,还在新庄子乡进行了学习训练试点。

为了帮助农村党员更好地理解党的“十三大”文件精神,县委结合实际编写了教材:

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为尽快达到小康水平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富民政策;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同时,组织观看反映该县先进单位加强党的建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电视片,以及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电影。

各乡镇根据学习讨论提出的难点、疑点,以及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了县、乡负责同志和党员民主协商对话活动。

丰润县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搞得生动活泼,入耳入脑,讲求实效,普遍感到明白了许多道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党员们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党的建设也要坚持这个出发点和标准,凡是为发展生产力做出贡献、带领群众致富做出成绩的党支部就是好支部,这样的党员就是好党员。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许多村支部和党员,把掌握的党的“十三大”精神变为具体行动。

如欢喜庄人均地亩多,有许多废弃地,乡里决定组织承包大户。口头庄党员李庆昆,带头承包350亩废弃地种植水稻。欢喜庄党员褚俊义,承包小七屯村的60亩废弃地,他们的合同都已落实。

七树庄乡在经过学习后,56名党员根据本村有饲料加工厂的优势,带头报名成为养猪大户,标准是1988年至少养猪20头以上。黄花港人均地亩多,村支部决定兴办一个集体养猪场。

丰润县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期间,各乡镇党委和支部,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民主总结,请农民群众来参加评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表扬先进,推动后进,同时制定了1988年,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措施,健全党员管理制度。

学习活动的开展,鼓舞了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玄奇]婶子,我真的软绵无力了,等我恢复坚挺再说
  • [玄奇]爷爷死前害死了年轻女孩,逼我娶她同房99天
  • [现代]完事了还给我钱?太爽了吧....
  • [现代]姐夫、我还没准备好啊,别这么快进...
  • [现代]我又不是耕田的牛,你要累死我吗
  • [现代]妻子跟野男人偷情居然当着老公的面!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